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
戲曲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國粹,基本上老外看不懂,在中國大約有360多種戲曲劇種,但流傳最廣、觀眾群最多的是五大劇種,即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被稱為“中國五大劇種”。 其中又以京劇流傳最廣,被稱為中國的國粹。
中國五大劇種及流行的劇種
近半個世紀以來,流行度最廣的就是中國五大劇種: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除了這五大劇種外,比較流行的還有:昆曲、粵劇、川劇、淮劇、晉劇、漢劇、湘劇、潮劇、閩劇、祁劇、莆仙戲、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呂劇、花鼓戲、徽劇、滬劇等五十多個劇種。
京劇
1、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中國五大劇種之首。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老生三杰”: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
“老生新三杰”:譚鑫培、汪秋芬、孫菊仙
“四大名旦”:梅蘭芳、茍慧生、程硯秋、尚小云
代表作品:龍鳳呈祥群英會十老安劉四郎探母等,很多。
評劇
2、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后進入唐山山東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稱“唐山落子”,現在在中國也有很深的群眾基礎,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于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后,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豫劇
3、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現為中國五大劇種之一。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陜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越劇
4、越劇
越劇,流行于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于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后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后,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昆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黃梅戲
5、黃梅戲
黃梅戲山東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起源于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采茶調,清代中葉后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山東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