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佚名 來源 | 網絡

【經典劇目】 豫劇白蛇傳斷橋一折 大師常香玉主演

豫劇花木蘭羞答答原唱_豫劇花木蘭羞答答簡譜視唱_豫劇花木蘭羞答答教唱

豫劇"常派"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多彩多姿,雅俗共賞,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在表達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上,細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人歡馬叫》、《紅燈記》等。

藝術上廣泛吸收京劇、評劇、秦腔、河南曲劇以及墜子、大鼓等藝術之長,同時把風格不同的各種豫劇唱腔--豫東調、祥符調、沙河調等,融會于豫西調中,獨創新腔,成為豫劇中的一支主要流派。

常香玉,1922年9月生,2004年6月1日逝世。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中共黨員。曾被選為第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中國文聯榮譽委員,曾擔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河南省文化廳顧問等職務;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文化部榮譽獎、中國文聯優秀工作者等稱號。

一、 開封時期(1935年--1938年:常香玉13歲--16歲)為個性嶄露,開始創新時期;

二、 西安時期(1938年一1955年;常香玉16歲--33歲)為獨立領班豫劇花木蘭羞答答原唱,形成流派時期;

三、 1955年回河南以后,為再造輝煌,發揚光大時期。

主要作品:從1938年步入舞臺開始,常香玉先后演出劇目100多部,代表作《花木蘭》、《拷紅》、《白蛇傳》、《斷橋》、《大祭樁》、《破洪州》、《三哭殿》、《杜十娘》、《五世請纓》和現代戲《漳河灣》、《母親》、《人歡馬叫》、《紅燈記》、《杜鵑山》、《柳河灣》等。

常派創始人常香玉,在對豫劇唱腔的創造與拓展上,將豫調深沉、渾厚、悲壯、纏綿的風格與豫東調高亢、奔放、挺拔。激越的特色相交融,沖破門戶之見,有機結合,又自出機杼,成功地創作出了諸如《紅娘》、《白蛇傳》、《花木蘭》等一批優秀劇目,不僅把豫劇的唱腔推上了一個新階段,而且開創了30年代豫西調和豫東調兩大聲腔合流的新局面。不僅如此,在唱腔上,她善于吸納多種不同素材和技法為我所用,例如《花木蘭》中"自那日才改扮喬裝男子"唱段里河南曲劇的旋律;《斷橋》中"恨上來罵法海"唱段里用的是河北梆子的旋律;《拷紅》中"尊姑娘穩坐在繡樓以上"唱段里吸收了京韻打鼓旋律等等,都收到準確傳情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

豫劇花木蘭羞答答簡譜視唱_豫劇花木蘭羞答答教唱_豫劇花木蘭羞答答原唱

在板式的運用上,常香玉也富有銳意改革的精神。她飾演的人物,從不機械套用傳統板式,而是根據人物的感情需要,靈活地、創造性地運用傳統板式達到藝術表現的目的的。例如《大祭樁》中"惱恨爹爹心不正"的唱段里就很難把[二八板]和[流水板]截然分開,已經達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再如該劇中"婆母娘且息怒"唱段中的一大段夾白:"哭一聲我的婆母,再叫一聲婆母娘,孩兒行走在三岔路口,你不問青紅皂白,手持大棍,就是這樣的責打......"如果單從作曲的角度考慮,則很難譜寫,常香玉則巧妙地處理為似白非白、似唱非唱。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似韻白,像吟唱的形式也是一種板式。常香玉在《紅娘》中對[流水板]自如化、性格化的創新運用,在豫劇發展史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那華麗多彩 的旋律中,巧妙地揉進不同的笑聲。哭泣聲、哀怨聲,細膩委婉,饒有情趣。那些詞、字、韻的變換,"嗨、呀、哪、哇、昂、吭、嗯、啊"的襯字花腔,轉換自如,有疏有密,有頓有挫,像中國的山水畫一樣跌宕有致,變化多端,以民族傳統的美學意蘊鮮活地繪出了紅娘的 聰明伶俐、熱情干練,純真善良、活潑灑脫的個性色彩。

由于常香玉在唱腔的運用上的鮮明而獨特的旋律風格需要和鮮明而獨特的演唱方法相適應,因此常香玉的"混聲唱法"也就應運而生。所謂"混聲唱法",即真假結合聲唱法,或曰胸腔、口咽腔、頭腔聯合唱法。這種混合三個共鳴腔的唱法在豫劇界出現,不僅改變了當時豫西調和豫東調兩派真假聲水火不容的局面,使豫劇真假聲唱法逐漸趨于統一,而且也把豫劇的演唱方法向科學化推進了一大步,從而提高了豫劇演唱藝術的技巧性和表現力。正由于如此,才使她獲得了豐富、寬廣的音色、音域,純凈的音質和宏大的發聲共鳴,精巧、嫻熟的吐字、潤腔技巧才能使她不論抒高亢、激越、奔放之情,還是發典雅、秀麗、柔美之音;不論是高低起伏還是輕重緩急,都顯得明晰順達,駕輕就熟,處處給人以字真、腔正、聲圓、形美的藝術享受。正由于此,才能使她的唱腔富有鮮明的形象性和色彩性,使她能在一出戲中,甚至一段唱腔中表現出幾個不同性別、不同行當、不同性格的人物的某些特征。如《花木蘭中》既能通過口腔、鼻腔、頭腔等自如銜接以假聲為主的演唱技法,把花木蘭那種勤勞、善良、溫柔、賢淑,聰慧的閨門女形象刻畫的鮮活靈動,又能采用突出口腔、咽腔、頭腔共鳴體豫劇花木蘭羞答答原唱,以真嗓為主的唱法,使聲音顯得深厚、激越、高亢、挺拔,從而塑造了一位戎馬疆場、英武豪壯的將軍形象。

可以說,在以藝術家個人為代表的豫劇流派中,常派藝術是影響最大,流行最廣泛豫劇花木蘭羞答答原唱,最受群眾歡迎喜愛的藝術流派,常派藝術在豫劇發展史上占有獨特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