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劇演員來自曲藝演員,他們發揮曲藝演唱、念白方面行腔圓潤、吐字清楚、以聲情感人的優勢,注意從生活和 人物出發,學習運用戲曲的表演身段、動作,在擴大豐富劇目的同時,涌現出第一批北京曲劇的名演員魏喜奎、孫硯琴、李寶巖、佟大方等。許多編導、音樂、舞美方面的專家,投身于曲劇藝術的創作,建立導演體制。在伴奏音樂上,除三弦外,逐步采用中、西管弦樂器和打擊樂以豐富其表現力;在舞臺美術上布景、服飾、燈光等的設計和運用也逐漸完備。30年來,在劇目創作、改編以及舞臺藝術發展方面卓有成就,并培養了一批新的青年演員。

北京曲劇唱段_評劇代表劇目_北京曲劇劇目

曲劇創始人魏喜奎

說起來,好象京劇當然是北京的地方劇種,其實不然,北京曲劇才是真正發源和形成于北京的唯一劇種。它源于單弦及其它北方曲種曲牌評劇代表劇目,興起于解放后的五十年代,劇種由老舍先生提議定名。沒有嚴格的程式和行當,有著異乎尋常的適應力和表現力。

評劇代表劇目_北京曲劇劇目_北京曲劇唱段

曲劇創始人孫硯琴

它崛起之初是以現代戲聞名的,《羅漢錢》、《婦女代表張桂榮》、《喜笑顏開》、《楊乃武與小白菜》、《箭桿河邊》等劇目甚得好評,“文革”后的《淚血櫻花》、《珍妃淚》、《少年天子》等也取得不俗的成績;經過了一段沉寂之后,從《煙壺》開始,《龍須溝》、《茶館》、《四世同堂》,這些不同凡響的作品無疑為該劇種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時代色彩。

以北京流行的曲藝單弦牌子曲為主發展而成,1950年曲藝演員魏喜奎、顧榮甫、孫硯琴等首先演出了《新探親》、時稱“新曲藝”,1952年改稱“曲劇”。1952年成立了北京市曲藝工作團,選用單弦牌子曲,并吸收大鼓、琴書的唱腔,排練和演出了作家老舍編寫的現代戲《柳樹井》,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接著又陸續排演《張桂容》等現代戲。

曲調生動,活潑,善于表現現代生活,常用的曲牌和板腔體唱腔有六十多個,伴奏樂器以大三弦,四胡、二胡、高胡、琵琶、阮、笛子等民族樂器為主,并適當運用了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方樂器。迄今已演出一百多個劇目,其中《楊乃武與小白菜》、《箭桿河邊》兩劇曾在60年代拍攝成藝術影片評劇代表劇目,1982年拍攝了《珍妃淚》藝術影片評劇代表劇目,1979年北京曲藝團改名北京曲藝曲劇團。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