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黛玉葬花原唱越劇 天上多了個“林妹妹”!31年前王文娟來寧收徒,這番話令人動容
記者今日從上海市文聯獲悉王文娟黛玉葬花原唱越劇,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6日凌晨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5歲。她因飾演越劇《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而家喻戶曉。據上海越劇院發布,王文娟告別儀式定于8月10日上午10時上海龍華殯儀館大廳舉行。記者采訪幾代林黛玉,聽她們說“永遠的林妹妹”。
永遠的“林妹妹”:
臺上演戲復雜,臺下做人簡單
風靡一時的越劇電影《紅樓夢》,讓徐玉蘭和王文娟這兩位越劇演員為中國觀眾所熟知。開場的“黛玉進府”,一曲《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成為家喻戶曉的唱段。1978-1988年間,全國范圍內這部電影的觀眾達12億人次,是中國電影史上放映場次最多、拷貝制作最多、觀看人數最多的電影。而王文娟也成為幾代中國觀眾心中永遠的“林妹妹”。
王文娟1926年12月出生于浙江,曾任上海越劇院紅樓劇團團長,當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曾獲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終身成就獎、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2021年7月,榮獲中共中央頒發的“在黨五十年”紀念章。
1952年7月,參加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文工團越劇隊。1953年春天,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停戰談判代表團政治部文工隊,為中朝兩國人民的子弟兵演出,并做交換戰俘的服務工作,榮獲朝鮮勞動黨頒發的三級國旗勛章和志愿軍總部授予的二等軍功章。2020年10月,王文娟榮獲“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七十周年”紀念章。
作為一代越劇宗師,王文娟戲路寬廣,在不同時期創造了各種不同的舞臺形象,其表演形神兼備,素有“性格演員”之稱。她創造的“王派藝術”唱腔情真意切,運腔平緩委婉,深蘊力量。在漫長的藝術生涯中,王文娟一直保持著簡樸謙遜、簡單真誠的本色,踐行“臺上演戲復雜,臺下做人簡單”的人生信條。
王文娟和丈夫孫道臨因戲曲合作而相識,1962年結婚,攜手走過46年的婚姻生活,婚后育有一女孫慶原。王文娟老師離世后,孫慶原凌晨朋友圈發文悼念母親,“再讓我叫聲媽媽吧”,8個字告別惹淚目。
王文娟雖然年過九旬,但前幾年一直身體健朗。去年過年前,王文娟因為發燒咳嗽住進華東醫院,此后疫情期間一直住院治療,無法探視。一年多來,王文娟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從今年開始,幾次因肺部等問題出現病危。
據孫慶原說,唯一讓人欣慰的是在王文娟離世前的那段時光里,家人都陪在身邊,最后的時光安詳平靜,沒有苦痛,“年紀大了,總有這樣那樣的痛,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媽媽沒吃什么苦頭”。
王文娟去世的消息傳來,戲迷紛紛感慨,“王文娟老師的形象氣質與書上完全對得起來,就是‘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王文娟和先生孫道臨如今在天堂重逢,想想那樣的場景,也覺得依舊有無限的美好。”
影版“林黛玉”陶慧敏:
因越劇《紅樓夢》與王派結緣
原南京軍區政治部前線話劇團演員陶慧敏,是1989年電影版《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扮演者,該片由謝鐵驪、趙元執導。陶慧敏畢業于浙江藝術學校,之后進入瑞安越劇團當演員。后來成為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演員。戲劇舞臺基礎和江南女子特有的清麗秀美,讓陶慧敏成為除陳曉旭電視劇版、王文娟越劇版林黛玉之外,又一林黛玉形象代言人。這次演出還讓她接到《楊乃武與小白菜》劇組的邀請,憑“小白菜”一角紅遍全國。
采訪中,陶慧敏告訴記者,跟王老師結緣是從戲曲電影《紅樓夢》開始。“五六歲的時候,當時王老師的電影很風靡,媽媽就帶著我去電影院看,我記得看了有五六遍。非常有緣的是,后來我不僅學了越劇,學了王派,也在舞臺上演過林黛玉。”
為了出演電影版《紅樓夢》,陶慧敏特意去上海跟王文娟短暫學習,《葬花》片段得到王老師真傳,現在想來當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那時候盡管她工作很忙,還是很耐心地指導我,從一個眼神,到一個轉身,扛著鋤頭出場怎么才能好看,這些小細節也不放過,把她豐富的實踐經驗獨特的戲曲體驗,毫無保留地教給我這樣一個新人。”陶慧敏回憶說,“我那時候不到20歲,從瑞安到杭州不久,是正在成長中的年輕演員,經驗很不足,能得到我尊敬的大師指點,覺得非常幸運。她就像一位親切的長者,很謙和。我記得王老師說,我聲腔方面可能欠缺一點,因為我是溫州人,溫州話跟嵊州話完全不一樣,但是王老師對我的眼神和形體方面給予肯定,她就給我信心和鼓勵。”
陶慧敏還記得,后來受電視臺邀請,和王文娟、陳曉旭同臺上演“三個林黛玉”重聚,“當時聊天的時候,王老師還記得教我到上海學戲的情景,她就是一個對晚輩很用心的前輩。其實我當時接到林黛玉這個角色,導演就要求七分戲曲,三分生活,從小學戲曲的我比較沾光,穿上古裝就帶有古典的味道,戲曲學習對我步入影視道路幫助很大。”
陶慧敏現在已經基本不唱越劇了,偶爾客串一把,主要活躍在影視表演中。“昨晚不知道怎么回事,看朋友圈有人在轉我唱的《枉凝眉》,勾起了我的回憶。今天一早醒來王老師去世的消息傳來,感覺冥冥之中,想起從前十分不舍。”
31年前南京收徒:
越劇是終生事業,值得驕傲
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楊慶錦告訴記者,越劇是一家,江浙滬越劇院團和流派之間交流很多,南京市越劇團團慶時王文娟也曾來過南京。王文娟學生眾多,上海越劇院的王派弟子單仰萍和王志萍是最被觀眾熟悉,也被認為最“酷肖”王文娟的兩位越劇名家。南京市越劇團王派花旦趙時鶯已經72歲,是王文娟弟子中年齡最大的,她也是南京越劇演員中的唯一入室弟子,帶出了李旭丹、張丹丹等弟子。南京市越劇團沈美娟也工王派。
趙時鶯
今天一早接到弟子李旭丹打來電話,處于悲痛之中的趙時鶯就按捺不住,馬上要聯系去上海,但由于疫情防控無法成行,采訪中她對記者表示,“無法為老師送行,這將是我終身遺憾。”趙時鶯,一級演員,1960年進南京市戲曲學校越劇科學藝,畢業后分配在南京市越劇團任花旦。1990年師承表演藝術家王文娟,先后飾演《漢宮怨》中的許平君,《莫愁女》中的邱彩云,《秀才遇仙記》中的方秀娘等。
1990年春節前夕,趙時鶯在夫子廟得月樓拜師王文娟,實現多年夙愿,如愿以償王文娟黛玉葬花原唱越劇,臉上綻放出真摯的笑容,向王文娟鞠躬、敬茶。坐在趙時鶯旁邊,頭戴毛線帽的王文娟已經64歲了,但看起來完全不像這個年紀的人。當時越劇表演藝術家竺小招、商芳臣等見證這一戲曲圈盛事。
1985年3月29日,王文娟老師年近六旬,和徐玉蘭老師一起自建改革性劇團——紅樓劇團,任副團長。1986年8月9日,紅樓劇團轉為自負盈虧,王文娟任團長。王文娟和徐玉蘭老師皆已花甲之年,1986年開始帶著劇團走遍了全國多個省市、鄉鎮、農村,再偏遠的地區都去。從1986年到1991年,將近五年時間,通過創編復排新劇,跑市場,贏得了觀眾的支持。越劇演出市場鼎盛時期就此確立。
“本來我說不要舉行這個儀式了,我年紀也大了,但是趙時鶯是真心真意的,我們多少年了,我想建立個師徒關系,主要是相互學習。”她的發言既樸實誠懇又語重心長,“我們學戲要先學做人,人要真誠,對戲要認真。戲曲是中國獨有的綜合性藝術,我們到國外大家都是非常歡迎的,我覺得作為一個戲曲演員是值得驕傲的,要具備唱、舞、表演等多重功底。我女兒常說我,你那么大年紀了,就在家里休息休息吧,為什么還要搞改革,還要搞個團,還要在團里擔任一些工作,我覺得這是一個終身事業,所以只要我有精力,能夠為這個事業貢獻一點,我就要做,這是我一生的愿望。到我演不動,輔導不動,意見也提不動了,那沒有辦法。希望下一代能共同努力,把這個事業能搞好。”
2019年在上海,戲迷和王文娟在一起,右一為趙時鶯
南京弟子趙時鶯動情:
送行到車站,還在給我“開小灶”
趙時鶯還記得王文娟說,要為越劇事業奮斗終身,當時聽來很茫然,現在堅定了這種信念。拜師31年來,趙時鶯每年都會去上海看望老師,“她時常表演《葬花》身段給我看王文娟黛玉葬花原唱越劇,督促我堅持學習和傳承。”以前學生條件不好,去上海都是王文娟給趙時鶯買飯,“我記得,她給我買生煎包吃。海鮮留在冰箱里等我們來吃,一不小心還會放壞。”趙時鶯去看上海,也會捎上王文娟愛吃的南京鴨子和香肚。
當時趙時鶯拍電視劇《漢宮怨》,王文娟作為藝術指導,從上海到南京來“開小灶”,“我把她送到火車站,等火車開她還在那兒給我示范身段、蘭花指要怎么做顯得美,那一幕怎么也忘不掉”,說著趙時鶯哽咽了,“老師的話還在耳邊,31年師生情在我心里,分量不一樣。每次從上海回來,她送我到門口,離別時我要哭,她就說,‘時鶯,火車再來。’”
“她非常平易近人,談笑風生,她身上有一種魅力,吸引你靠近。”趙時鶯對記者說,沒想到2019年跟戲迷朋友一起去她家看她,就是最后一面。“本來大家說她要是不方便就不見面了,但她說,來都來了,哪能不見。她喜歡跟戲迷在一起。吃飯時,大家模仿她說話,逗得她好開心。”
2016年,一場匯聚了全明星陣容的 “千里共嬋娟”王(文娟)派越劇專場在天蟾逸夫舞臺演出,觀眾看到了王文娟曾經塑造過的祝英臺、紅娘和武則天,這些幾乎已經失傳舞臺的角色,和林黛玉、鯉魚精、孟麗君一起,呈現出王文娟極其全面的藝術功底和人物塑造能力。“為什么以‘千里共嬋娟’為名?她覺得,月有陰晴圓缺,人總有困難的時候,有順意,也有不順,要堅持下去。”趙時鶯說,王文娟老師的親切和樂觀一直影響著自己。
李旭丹拜師王文娟
第三代王派李旭丹:
三代“林妹妹”共續一段傳承佳話
王文娟重視傳承,雖然對弟子的要求很高,謹慎收徒,當年看到趙時鶯演的《秀才遇仙記》,打動了她的愛才之心。而她和“90后”越劇演員李旭丹的故事,也被傳為一段佳話。
2006年,王文娟在“越女爭鋒”時初識李旭丹,一眼看中了這顆好苗子。《越女爭鋒》比賽,李旭丹初露頭角,獲得最佳新秀獎。在啟蒙恩師趙時鶯的引薦下,得以向王文娟求教。王文娟殷切囑咐趙時鶯:“這是一個好苗子,我路遠不便時時照顧,你幫我好好培養她。”
2008年,經王文娟推薦,李旭丹加盟了上海越劇院,成為一名“嫡系”王派傳人。2018年,93歲的越劇泰斗王文娟還不忘為越劇王派傳人“牽線搭橋”,在她的積極促成下,青年越劇演員李旭丹拜師王志萍,三代“林妹妹”共續一段傳承佳話。
在得知恩師去世的消息后,李旭丹在微博中深表難過和不舍,配圖悼念,“下輩子還能遇見您嗎?”
作為第三代王派“林黛玉”,李旭丹說:“我從八歲開始懷有越劇夢,到走入越劇的殿堂,都是因為《紅樓夢》。對我來說,只有這部戲是年年演、一直演,我想《紅樓夢》會伴隨我一生。”
曾經,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如今,天上多了個林妹妹。而在人間煙火里,“王派”藝術薪火相傳、綿延不息。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視頻:戎毅曄 王一萌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