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信人:(聽聽,那冷雨#背棄※心痛,沉默),信區:

標題:鹽城:地方曲藝--淮劇

發信站:BBS水木清華站(:07:)

淮劇,又稱"江淮戲",形成于鹽阜和江淮一帶,其主要發祥地在建湖縣

境內,被人們稱之為"準劇故鄉",目前,淮劇是江蘇省主要地方戲劇種之一

,流行于江蘇、上海、安徽和臺灣等省、市的廣大地區。

淮劇起源于"門談詞",孕育于"香火戲",并受徽劇影響,直至清末始逐

步定型。明末清初,建湖縣沿岡一帶的灶民和蕩區漁民,因生活所迫,背井

離鄉,淪為乞丐,為乞討方便,即手拿竹板,賣唱"門談詞"。"門談詞"泛指

縣境內大部分民歌小調,曲調多為委婉凄涼,用來訴說自己的悲慘經歷,如

泣如訴,催人淚下。后經乞討藝人搜集各地民歌小調,包括插秧、打場、犁

地、挑擔、夯土、趕車、用牛號子,加以提高發展,形成固定腔調,如《四

季調》、《虞美人》、《孟姜女》、《秧歌》、《楊柳青》等。早期的江淮

戲曲調,由于尚未完全脫胎于勞動號子,故又被稱之為"呵大嗨"調。發展中

,藝人們逐步吸收里下河地區的流行曲調,從而豐富了說唱形式。這時候淮

劇在建湖地區已由單個的民歌俗曲進化為較復雜的說唱藝術。

清代中期,縣境"香火會"盛行。老百姓為祈求莊稼豐收、火燭安全、牲

畜興旺,常以做"青苗"、"火星"、"牛欄"等會的形式,用香火酬神還愿。"香

火會"不僅是燒香,還要請僮子念懺,僮子也叫"香火先生",·念懺的腔調被

稱為"香火調"。做會的地點起先只是在祠堂里筑壇掛榜,這種形式叫做"內壇

"。隨著做會之風的盛行,其規模也越來越大,"內壇"說唱已無法滿足村民的

需要,僮子便在"內壇"念懺結束后,再轉到室外繼續說唱,叫做"外壇"。說

唱時,用大鑼、大鼓等打擊樂器伴奏,每段說唱結束后便有規則地敲"冬冬昌

,冬冬昌",以顯示節奏和標明段落。臺詞系根據《封神榜》和神話故事改編

,"香火戲"便逐漸形成了。"香火戲"在劇目、音樂、表演等方面的進一步發

展,出現了獨立的戲劇形式--淮劇。最初,淮劇演出形式極為簡單,基本上

采用說唱藝術的格局,即先由一人清唱,發展到二人對唱,又增加到三人演

唱。這三人又扮成"生、旦、丑"三個角色,合伙登臺演出,人們稱這種演出

方式為"三伙子"。合伙者有唱"門談詞"的藝人,也有唱"香火戲"的僮子。不

久,又從"三伙子"發展到"六人三對面",即三個人在臺上演出,三個人在一

旁敲打樂器,輪流轉換。"六人三對面"便是最初的淮劇小戲班。因為唱得"可

以",人們又稱"三伙子"為"三可子"。這種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演出,舞臺簡

易,設備簡陋,演員不講條件,只能叫作"草臺戲"。

清末民初,連年兵災,流浪飄泊的徽劇演員和唱"三可子"的藝人碰到一

起,有時同臺演出,有的唱"三可子",有的唱"西皮、二黃",統稱為"皮(皮

黃)夾可(三可子)"調。唱"皮夾可"比單唱曲調較單純的"三可子"又有了新的

發展。

徽劇歷史比淮劇早得多,淮劇借鑒了徽劇的道白、唱腔、表演動作等,

移植了一些徽劇劇目,對淮劇的形成起了推動作用。到了本世紀初,淮劇從

"門談詞"、"香火戲"起步,不斷吸收徽劇、京劇的養料,從各方面進行豐富

提高,從低級到高級,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進而在戲曲舞臺上獨樹一幟。而

她的正式定名為淮劇,則是在上海解放以后。

在淮劇的發展過程中,建湖地區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淮劇藝人,他們對

淮劇的形成、定型、發展、提高,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淮劇還是"草臺戲"

階段時,草埝口藝人周二娘等,大膽吸收微劇的"一引、二白、三笑、四哭、

規模、格局",注重做工,出臺后"整容、甩袖、披衣、拔鞋"等,動作鮮明,

引人入勝,開創了淮劇表演藝術的新局面。"周二娘小戲--格式多"的歇后語

即由此而來。后來,被譽為"淮劇梅蘭芳"的男旦角謝長鈺和藝名"蓋天紅"的

陳為翰,他們仿京劇"西皮慢板"等唱腔模式,又創造了"拉調",這種曲調在

二胡伴奏下,柔和甜美,深受聽眾喜愛。謝長鈺的胞妹謝艷霞,文武兼備,

唱做俱佳,聲情并茂,自成一派。她演《罵燈記》、《紡棉紗》、《穆桂英

破天門》等戲,在當時戲壇引起很大轟動,被稱為淮劇"四小名旦"之一。岡

西李玉花,原名潘二娘,早年跟彭友慶學藝后又受李如全指點,創造了節奏

感較強的滾板,她的拿手戲《秦香蓮闖宮》、《女審包斷》、《王婆借貸》

等,早期演遍里下河地區,后到上海民樂劇院持牌,一炮走紅,從此南北馳

名,補譽為早期的"淮劇皇后"。繼"自由調"跟"自由調"、"拉調"一起,成了

淮劇常用的幾種主要曲調??谷諔馉幥?,江淮戲班眾多,人才濟濟,單上海

即有十多個戲班,最大的班子有六十多人。當年在上海結義的江淮戲著名演

員二十五友中,建湖籍人士占一半以上,如謝長鈺、謝長和、陳為翰、呂祝

山、粱廣義、駱宏彥、駱月樓、朱廣生、裴少華、邵秀、邵林等,其中京夾

淮班社中演員呂祝山,聲音洪亮,字正腔園,表演認真,是"京淮兩路銅錘花

臉"。有一家報館曾贈他一副對聯:"江淮第一,聲大如雷",外號又名"一聲

雷"。此外,建湖地區名演員還有蘇正中、時炳南、呂維翔、呂維安、呂維友

、呂維德、駱步蟾、駱步卿、駱步寬、何孔標、何孔德、謝長生、謝長義、

謝長庚、謝長安、謝長連、謝壽其、謝壽昌、謝宏生、謝富鵬、謝德芳、紀

月樵、嵇加芝、嵇汝南、嵇紅玉、王月奎、朱奎童、朱桂芬、谷占奎、周同

海、周一民、周一琴、潘文元、彭正清、帖如真、帖如榮、倪少鵬、裴筱芬

、高艷秋、武佩琴、筱亭、筱海紅等不下百人,他們造詣頗深,真是眾彩紛

呈,群星燦爛。

建湖早、中期的淮劇藝人,于民國初和抗戰時期幾次南下,在上海唱"地

攤子"或到茶館賣唱,二十年代以后上海有了江淮戲館,淮劇從此登上了舞臺

。"八·一三"事變后,日軍侵犯上海,一批藝人返回蘇北老家,在當地搭班

唱戲,相互取長補短。當時,有十多個江淮戲班在建湖地區活動,如上岡的

興隆班,石橋頭的合益班,草埝口的謝家班,十八團的吳家班和嵇家班。鹽

城的韓德昌、單連生、陳玉根、陳如文等戲班也常來縣境演出。1939年秋,

許多淮劇芤人又重返上海立足。以前,江淮戲還沒有劇本,唱提幕表戲,臺

詞多由演員見景生情,自編自唱,如出、回家、上樓、下馬等都有一個固定

的唱段,叫做"窩矩",后才有了淮劇的劇本。建湖籍的淮劇老編劇馬仲怡、

顧魯竹等人,除移植、整理了若干傳統劇目外,還創作了許多新劇,為淮劇

藝術告別幕表戲付出了辛勤勞動。

抗日民主建政初期,日偽軍向我根據地"大掃蕩"時,境內職業戲班大多

分散南下,只有少數藝人堅持在敵后演出。而由新文藝工作者組成的文工團

和劇團,則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除縣文工團外,各區均有業余劇團

。其中建陽、高作兩鎮文工團和海南中學業余劇團尤為活躍。淮劇以自己的

演出樣式,唱的是淮調,說的是建湖方言土語,因此,很受群眾歡迎。先后

演出了《漁濱河邊》、《照減不誤》、《紅鼻子參軍》、《傻子打游擊》、

《干到底》、《模范夫妻》、《過關》、《懶龍伸腰》、《絕頭路》、《保

翻身》等具有革命思想內容的新戲,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發揮了

戲劇的積極作用,做出了應有的歷史貢獻。

新中國成立之后,建湖縣人民政府以吳濟良為代表的"新藝淮劇團"和以

陳如香為代表的"勝利淮劇團",組成了建湖縣淮劇團。從五十年代起,劇團

先后用劇本制取代了幕表制,導演制取代了說戲制,作曲取代了演員的即興

演唱,舞臺設計開始凈化、美化。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的指

引下,淮劇事業出現了繁榮的局面。1961年,建湖語言被正式確定為淮劇的

舞臺語言,以后上海"人民淮劇協和"學館,也陸續派學員來建湖,學習故鄉

語言。同時,建湖又為各兄弟淮劇團和藝校先后培養和輸送了二百多鋁學員

,為淮劇藝術的發展盡了淮劇故鄉的應有職責。

如今,建湖作為淮劇的故鄉,出人出戲。除有一個縣屬專業淮劇團外,

還有登記在冊的四個民間淮劇演出團體,各鄉、鎮文化中心,以及多數機關

、學校,都有業余演出隊。每年縣鄉(鎮)兩級都舉行文藝會演或淮劇演唱

大獎賽,不斷促進淮劇藝術的繁榮和發展。1985年,建湖縣淮劇團的《公公

做媒》,奪得鹽城市"金菊杯"獎和省"百場獎"。省電視臺對該團進行專訪,

拍攝和錄制了《在競爭中求發展》以及戴建民、王錦宜、秦玉蓮、劉素華等

演員演唱選段的電視片。上海、湖北和南通等唱片社也前來錄制了大批的唱

片,特別是和省淮劇團名演員聯合錄制的《紅樓夢》,影響較大。1986年11

月,該團又參加江蘇省淮劇節大會演,趕排了《如何不如何》這出戲,獲得

演出一等獎、導演一等獎,編劇、作曲、舞美都獲得了嘉獎,戴建民獲主演

一等獎,朱月美獲配角一等獎,孫才生、秦玉蓮獲優秀表演獎。同年,在江

蘇省優秀演員大獎賽中,朱月美演出《斷橋》,被評為優秀青年演員。

淮劇,這朵在建湖土壤中發芽、生長起來的藝術之花,不斷吮吸著母乳

,吸收外來的營養,在一代又一代藝人們的辛勤培育下,終于在祖國的百花

園中吐艷爭奇,引人注目了。

--

月兒明,風兒靜,

樹葉兒遮窗欞;?

蛐蛐兒,叫錚錚,

好比那琴弦兒聲。

※來源:·BBS水木清華站·[FROM:166.111.17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