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書院|經(jīng)典傳習——昆曲《牡丹亭》選段
弘揚傳統(tǒng)文化 傳習圣賢經(jīng)典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經(jīng)歲月洗歷,縱千百年而流傳。經(jīng)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中國數(shù)千年文化的基礎(chǔ)。黑龍江省圖書館龍江書院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始終秉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傳統(tǒng)戲曲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戲曲藝術(shù)源遠流長,是國之瑰寶,讓大眾了解、熱愛我國深厚的傳統(tǒng)戲曲文化,使中華戲曲這一古老的藝術(shù)形式更加深入人心,薪火相傳,發(fā)揚光大!
圖|《牡丹亭記》四卷 明湯顯祖撰 臧懋循評 明末茅暎刻朱墨套印本
《牡丹亭·游園驚夢》
著者: 梅蘭芳等錄音主演
出版社: 天津市文化藝術(shù)音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2
文獻類型: 非書資料
館藏地點:黑龍江省圖書館 光盤
索書號: J825
圖|曲譜選自《與眾曲譜》
《與眾曲譜》
著者: 王季烈編輯
出版社: 商務(wù)印書館
出版日期: 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1947.12]
文獻類型: 圖書
館藏地點:黑龍江省圖書館民國中文圖書
分類號:J642.41
圖|曲譜選自《振飛曲譜》
《振飛曲譜》
著者: 俞振飛編著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2
文獻類型: 圖書
館藏地點:黑龍江省圖書館保存本書庫
分類號:J643.5/19
唱段賞析:
《游園驚夢》是昆曲《牡丹亭》的一個曲目。作者為中國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其中最為引人入勝的當屬杜麗娘與柳夢梅那亦真亦幻的愛情故事。杜麗娘深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一日,背著父母和塾師,和丫環(huán)春香到后花園游春,花香鳥語,觸景傷情,游倦之后,回房休息。在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在花園中相會,并有許多花神一起來為他們做媒。杜麗娘的母親來到床前將女兒喚醒,母親看見女兒神情恍惚;囑咐她以后少去后花園。杜麗娘雖然應(yīng)允,但心里仍在追戀夢境,不久竟憂郁成疾。
《皂羅袍》是昆曲曲牌名,昆曲《牡丹亭》最出名的唱段《游園驚夢》就是用該曲牌演唱的,《皂羅袍》是本折的高潮,刻畫了杜麗娘千回百轉(zhuǎn)的心態(tài)變化。
杜麗娘看到花園里百花盛開、鶯歌燕舞,禁不住由衷地感嘆:“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這贊嘆中夾雜著深深的傷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樣多姿多彩,然而卻無一人走進來。既是贊嘆花園春天的美好,也是反詰不肯走進自己生命欣賞自己美麗的人,具有著雙重的意味。“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姹紫嫣紅的美好景色都給了斷井頹垣觀賞,由物及人,一種自憐的情緒油然升起。這句話出于謝靈運語“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并”,突出了良辰美景與賞心樂事之間的矛盾,指出杜麗娘黯然的心情與艷麗春光間的不諧,春天的生機強化了她黯然傷感的情懷。現(xiàn)實的苦悶,青春的覺醒使得杜麗娘對外部世界充滿了無限向往,“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錦屏人”指幽禁在深閨中的女子,即杜麗娘自指,杜麗娘在想象中把眼光從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轉(zhuǎn)向了外面的世界,那世界是自由自在的,人們在涂金錯采的游船中賞春游玩,直到把三春看盡。這段《皂羅袍》既是景語,也是情語。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織在一起,映襯了杜麗娘的對景自憐的傷感,其內(nèi)心深處顧影自憐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噴薄而出。
知識拓展:
昆曲(Kun ),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xiàn)又被稱為"昆劇"。昆曲是漢族傳統(tǒng)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特別是戲曲藝術(shù)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昆曲發(fā)源于14世紀中國的蘇州昆山,后經(jīng)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以來獨領(lǐng)中國劇壇近300年。
圖| 明代《南中繁會圖》中的昆曲演出場景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shù)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zhuǎn)、表演細膩著稱,是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南戲系統(tǒng)下之一的曲種。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jié)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
昆曲在2001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戲劇家湯顯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被改編成各種戲曲傳唱了數(shù)百年之久,在江南蘇杭一帶,昆曲是當年頗為流行的一種戲曲,而《牡丹亭》則一直是昆曲的保留劇目。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chuàng)作的傳奇(劇本),刊行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xiàn)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后起死回生,終于與柳夢梅永結(jié)同心的故事。由此,也就有了昆曲《牡丹亭》中杜麗娘"游園"、"驚夢"和"尋夢"等幾段戲。劇本文辭典雅,語言秀麗。是中國戲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與《西廂記》、《竇娥冤》、《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
《牡丹亭》突破了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中情與理的沖突,試圖去追尋一種"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理想愛情觀。它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使其成為我國戲劇文學(xué)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湯顯祖(1550—1616),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家,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早有才名,2l歲中舉人,34歲進士及第。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等。因上奏《論輔臣科臣疏》,激烈抨擊朝政,謫廣東徐聞縣典史。兩年后調(diào)任浙江遂昌知縣,抑制豪強,關(guān)心民生疾苦,頗多善政。49歲棄官還鄉(xiāng),致力戲曲創(chuàng)作。湯顯祖深受“左派王學(xué)”影響,反對程朱理學(xué),批判擬古主義的文學(xué),追求個性解放。其創(chuàng)作成就主要在戲曲上,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又名“臨川四夢”),詩文有《玉茗堂全集》等。
《牡丹亭》經(jīng)典名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fù)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三分春色描來易,一段傷心畫出難。
●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
●人易老,事多妨,夢難長。一點深情,三分淺土,半壁斜陽。
●沉魚落雁鳥驚喧,羞花閉月花愁顫。
●天意秋初,金風微度,城闕外畫橋煙樹。
●不入春園,怎知春色幾許。
●無情無盡卻情多,情到無多得盡么?解道多情情盡處,月中無樹影無波。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nèi)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wǎng)絡(luò)資源。如若本站內(nèi)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quán)益,可聯(lián)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