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大幕劇_下載川劇字幕軟件_字幕川劇大幕戲

陳巧茹執導、南充市川劇團復排的川劇大幕戲《白蛇傳》

川劇大幕劇_字幕川劇大幕戲_下載川劇字幕軟件

川劇名家陳巧茹

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翻跟頭、變臉、高釣魚、踢慧眼……那一刻,蜀風蜀韻的川劇,凝聚成中華民族情感認同的向心力,仿佛隔離了時空和地域……

——————————

情動蓉城,川劇《白蛇傳》再現煙火人間

五月的蓉城,被錦江滋養的天府之國花開遍野。走在成都的街上,似乎連空氣中都暗含著蜀地獨有的舒適和安逸。那種活色生香的城市氣質,總想把人引往另一個“百花”盛開的地方——四川成都城市音樂廳。

2023年四川省首屆川劇匯演重點劇目于此薈萃,19家省內外川劇院團(單位)、共28場演出精彩呈現,沒想到其中唯一一部武戲讓錦江沸騰,它就是由南充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選送,南充市川劇團(川北燈戲劇團)復排的川劇大幕戲《白蛇傳》。

西湖定情、仙山盜草、水漫金山……是誰在悲情吶喊?一聲聲高腔,一陣陣鼓鳴……最后都化作滔天的巨浪,在女主人公執著的情愛奔赴中,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白蛇傳》再現煙火人間。

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翻跟頭、變臉、高釣魚、踢慧眼……那一刻,蜀風蜀韻的川劇,凝聚成中華民族情感認同的向心力,仿佛隔離了時空和地域……

舞臺之上,故事情節起伏跌宕:佛殿掙鎖、收青下凡、船舟借傘、水漫金山等9個場次,講述了白蛇仙姑被如來佛祖囚禁于白蓮池中,恨天規無情乃掙斷枷鎖奔向人間。與許仙結為夫妻后,法海和尚尾隨下凡,欲拆散他們的姻緣,由此白蛇與青蛇水漫金山,勇斗各路惡神仙將……

舞臺之下,中國“梅花獎”兩度獲得者、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陳巧茹不禁心潮澎湃。她親手執導的川劇《白蛇傳》,老中青同臺獻藝,年齡跨度從16歲至81歲,其中南充川北燈戲非遺傳習班的40名學員成了骨干,81歲的司鼓郭光玉擔任樂隊指揮。

蜀山蜀水蜀韻,名家新秀相攜共同演繹的這一段川劇情,何嘗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星火在閃耀。

嘉陵藝苑,搏擊中流是她所想要抵達的詩意遠方

位居四川東北的南充,嘉陵江繞城而過,山是大地的脊骨,水是山川的血脈,蘊藏了一江的詩意和繁華。這里是國家級非遺川北燈戲的發源地,國脈盛而文脈興,南充市川北燈戲非遺傳習班應運而生。

“春節來南充,聽說南充川劇團川北燈戲非遺傳習班的孩子們就要畢業了,他們想拍一部川劇《白蛇傳》來獻禮青春。這正好契合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振興川劇四十年主題,我當時就決定參與執導。”陳巧茹動情地說,就這樣與南充藝苑再次握手交融。

她第一次融入南充,是受邀扮演川劇《紅鹽》的女主角,這是當年南充川劇團傾情推出的一部大戲。還記得那震撼人心靈的主題旋律嗎?在一片被烈士鮮血浸染的紅色山河中,女主人公的一腔赤膽忠誠,抒懷了川陜革命根據地南充當年的紅色故事。

如今,俯瞰腳下,江水奔涌,山河日新。面對川北燈戲非遺傳習班的孩子們,在他們充滿激情的年輕面孔上,陳巧茹似乎看到了自己青春拼搏的影子。

“在短短的40天之內,能把這個戲排出來是很不容易的。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劇團老一輩們傾盡心血,孩子們努力上進,不管是在功夫方面,還是在表演、唱腔和人物塑造上,每天都在飛躍發展。”陳巧茹由衷地說。

“這就應驗了我們行業的一句老話,劇團,就是要‘劇’才能‘團’,要用‘劇’來鍛煉隊伍,以這個戲來練他們的功,以這個戲來鑄他們的魂,讓他們有榮譽感和尊嚴感。國家如此重視,老師傾心培養,娃娃們更要付出努力,我們的非遺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發揚下去。”

在藝苑的風景線上搏擊中流,是她所想要抵達的詩意遠方。“孩子們雖然還顯得比較稚嫩,但是只要他們能夠愛川劇,愛中國傳統藝術,跟老師不斷地刻苦學習,將來是大有前途的,也能夠走得更遠。”

省城川劇匯演結束之后,她又受邀參加西南石油大學的川北燈戲校園劇執導,再次把南充的地域文化融合,為大學生匯演做準備。

那一個個在舞臺展翅飛翔的青春少年,何嘗不是一代一代藝術名家們的薪火相承。回望人生,陳巧茹心中仿佛仍然聚著一團希望之火,助推著她一步一步從四川瀘州的敘永家鄉,走到了省城成都,再從這里走向了世界。

年少追夢,讓藝術的魅力跨越國界

川南瀘州敘永縣,山山相連,民風淳樸。1967年2月,初春的微風吹過山崗,沉寂一冬的大地開始蘇醒,陳巧茹呱呱墜地了。

在身為川劇演員父母的熏陶下,天資聰穎的陳巧茹,12歲就被選入當地劇團。“那時候條件艱苦,人們生活簡單,沒有電視看,川劇就很興盛。我每天拖著一個箱子,里面裝滿了一年四季的衣服,到處去演出。1983年,當我參演的劇目《打神》在宜賓地區獲得青少年比賽演出一等獎時,藝術之門從此打開。”

“回望過去,在鄉下這六年多時間,每天演出至少一兩場,逢年過節還要演三場。早上練功,自己煮飯,很辛苦。但我的傳統戲曲基礎,包括所有的基本功和舞臺經驗,都是在這個時候鍛煉出來的。以至于養成了現在的個性和習慣,每天要干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完,不得拖拉。”

1992年,已是四川知名川劇演員的陳巧茹喜摘梅花大獎。這一年,她才23歲,就像一只金鳳凰,飛到了夢想中的舞臺之上。

“當我帶著經典川劇傳統劇目《白蛇傳》到法國、瑞士、西班牙、意大利等巡演時,沒想到所到之處受到熱烈歡迎。他們尤其喜歡中國獨有的、原生態的東西,比如不帶音響的原聲,服飾上的蜀繡、蘇繡……僅在法國就演了40場(有兩場彩排),走了20多個城市。雖然我們打的是中文字幕,但藝術的魅力已經跨越了國界。我們與他們交流合作20多年了,所以中國的傳統藝術是永不過時的。”

“我們就是要文化自信,要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的認知。我演了幾百出戲,包括多部世界名著,比如莎士比亞的《麥克白》,尤金·奧尼爾的《榆樹下的欲望》,布萊希特的《四川好人》。這就是我人生的閱歷,舞臺之上皆課堂。”

如此熱愛自己事業的陳巧茹,會經常受邀到成都七中等一些大中學講述川劇和自己的故事,在學子們的心中,點燃一團藝術的圣火。

川劇之光,傳遞“真善美”是一種幸福與快樂

天府之國的四川,江河滋養了生靈,也孕育了燦爛文明。岷山下,三星堆的煙火從不曾熄滅,就像川劇高腔的聲音一直在回響。

“20世紀90年代,戲曲演藝陷入低谷,那時正好我到國外演出,看到外國人那么喜歡我們的川劇,就有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首先是要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認識到我們川劇的藝術價值在哪里,這樣才能夠有文化自信。”

“南充在四川省振興川劇40年亮相,他們雖然也有不足,但是可以顯示充足的后備力量,證明我們年輕演員始終在成長。宜賓、自貢和內江都開始這種模式,只有這樣,我們活態的非遺藝術才能傳遞下去。”

陳巧茹由此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在未來的十年,自己更多的工作是進行藝術傳播,去帶更多年輕的演員飛翔,讓更多的年輕人感受到戲曲的美。

“我們要培養年輕的川劇演員,更要培養年輕的觀眾,讓這批年輕的演員去吸引這批年輕的觀眾,這個很重要。舞臺上的傳承和舞臺下的傳承同樣重要,因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不只靠各位表演藝術家,還要讓我們普通的老百姓都明白中華文化的珍貴。”

20多年來,陳巧茹帶著她的團隊常年進駐校園,“在小學,我們就讓更多的小朋友們看到戲曲之美,比如服飾的美,讓他們對傳統戲曲感興趣;到中學去,就多用文學性強的歷史劇,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可以結合他們的歷史課和藝術課;進入大學,就要用思想性和藝術性強的劇目去征服,比如在《烈火中永生》。”

方寸舞臺,品相世間,生旦凈末丑,人間煙火色。陳巧茹說:“在每一個千變萬化的人物角色中去感受他們的心境和命運,從中傳遞真善美的人間情愛,這是川劇演員的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