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的真正發源地
黃梅戲的真正發源地李言水黃梅戲發源于湖北黃梅縣, 最終形成在安徽安慶地區。 這是眾多學者、專家和老藝人從藝人師從的記載、 保留的劇目以及積累的唱腔(最具說服力的)等方面綜合分析、 全面衡量, 審慎得出的結論。籠統地說, 黃梅戲發源于湖北黃梅, 固然不錯。 但黃梅戲發源于黃梅哪里? 能不能具體一點? 為什么會發源那里? 它是怎樣形成的? 又是怎樣流傳到安徽去的? 如此等等的一系列問題和疑惑, 亟待給質疑者一個明確且令人信服的回答和詮釋。 否則, 不僅很大程度上削減了“黃梅戲發源于黃梅” 的說服力和可信度, 而且也不利于科學認識黃梅戲的起源、 發展和形成的過程。歷史真相肯定只有一個。 筆者堅信, 只要找到了黃梅戲的真正發源地,所有的(一)疑惑和問題, 都會迎刃而解。(一)山河無言, 實證如山。黃梅戲既然發源于湖北黃梅, 不妨到黃梅實地去看看。首先, 看一看黃梅的版圖。現在的黃梅縣, 盡管歷史上縣治沿革變化繁雜,但大體上是由湖北黃梅和江西德化兩縣于 1936 年合并而成的。隋開皇十八年(公元 598 年) , 新蔡縣改稱黃梅縣; 五代南唐時安徽黃梅戲發源地, 改潯陽縣為德化縣(民國 3 年一度改稱九江縣, 但人們習慣仍叫德化縣) 。 民國 20年(1931 年) 開始動議, 民國 25 年(1936 年) , 正式劃定鄂贛省界, 將江北原屬江西德化(九江) 的封、 郭二洲以及團牌洲等地劃歸黃梅縣管轄。 這塊地域包括今孔垅一部分, 分路絕大部分、 小池絕大部分和新開六咀等地方。 從此合二為一, 統稱黃梅縣。熟悉黃梅歷史的都知道, 湖北黃梅和江西德化兩縣習慣上東面以東港(又稱小江, 素有鄂東“秦淮河” 之稱) 為界, 西邊以分路到孔垅的西河為界,北邊以孔垅德化橋為界。 東港就像一個大寫的“L” 字母,把黃梅和德化分隔開來。 東港北側有驛路堤, 既是江西德化防止湖患的屏障安徽黃梅戲發源地安徽黃梅戲發源地, 又是湖北黃梅防止江汛的第二道防線, 同時還是湖北黃梅出境的一條最直接、 最簡短、 最重要的陸路交通干線。如果讓現在人有個更直觀的印象, 也可以這樣講, 黃梅縣界在東南面和現在的京九鐵路走向差不多; 西面在黃(梅) 小(池) 公路孔垅分路段往西一點,沿西河到江邊。 說得直白一點, 就是黃梅縣界在 1936 年以前, 東南面只抵達驛路堤, 東西兩側只有狹長地帶抵達長江北岸。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