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打擊樂器四大件 京劇音樂中的彈撥樂
一、中國彈撥樂
彈撥,既指一個樂器種類,又指演奏方法及技巧,彈撥音樂則是指以各種不同的彈撥樂器所演奏出來的音樂。彈撥音樂是中國音樂的組成部分,或可稱之為國樂之中的彈撥一族。
經過漫長的歲月與無數次的交融,最終形成了當今中國音樂的“彈撥一族”:琵琶、三弦、月琴、阮、古琴、古箏、柳琴,以及其他形式多樣、流傳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彈撥樂器。中國的彈撥樂器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同類樂器相比,無論在品種的多樣與體系的完備上,還是在歷史的悠久與傳統的豐富上,都位居世界前列。
二、京劇彈撥樂
中國音樂中的彈撥一族與京劇音樂融會貫通,為優秀的中國京劇藝術增添了獨特風采。
京劇在形成的最初期,唱腔伴奏十分簡單,僅有京胡、月琴等三大件,隨著藝術的日趨完美,伴奏的樂器也逐漸豐富起來,形成了現在的六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中阮、大阮。一把京胡(有些唱段不用京二胡)與四種彈撥樂器的組合即是京劇伴奏中的獨特風格,在其他戲劇音樂中是很少見的。
六大件的結構編制規模雖小,卻很精悍,高中低音響結合非常科學:京胡、月琴的高音部純凈明亮,三弦、中阮的中音部剛脆扎實,大阮低音部渾厚低沉,既能表現鏗鏘有力、高亢激奮的音樂形象,也善于演奏活潑喜悅、明快風趣的曲調。在表達抒情柔美或悲切纏綿的文戲唱腔中,六大件的巧妙組合和剛柔相濟的演奏,無不閃耀著彈撥樂的音樂魅力。
三、月琴
京劇音樂中所用的優質月琴音色清澈明亮、剛勁飽滿,有較強的穿透力。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撥彈奏。技巧有彈、挑、滾、掃、拂、揉、滑、帶、泛音等,不但可用于伴奏,同樣也能進行出色的獨奏。
月琴是京劇伴奏中主要的樂器之一,它和京胡緊密相隨,演奏唱腔旋律譜,是六大件中的高音樂器,剛勁飽滿、明快跳勁的演奏風格,在京劇唱腔烘托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在京劇傳統劇目中,月琴使用一根弦演奏,現代京劇中有用三根弦演奏的,但是唱腔的伴奏還是以一根弦為主。
月琴的音高定弦是隨京胡定弦的,按弦指序也同京胡近似,西皮、二黃定E調的3(#G)、D調的反二黃定6(B)。演出中也有備用兩把月琴更換演奏的,一把主要用于劇目中的最多用調E調(也有去掉E調中不用的品位),而另一把十二平均律的月琴用于其他調門的唱腔或樂曲。備用兩把月琴更換演奏,可避免因轉調而臨時調弦帶來的不便。
月琴在傳統京劇唱腔伴奏中多用一根弦,一般按弦不用小指,演奏中頻繁地出現高低音互翻,例如:定弦E調的空弦音3,在中把位演奏時若遇有高音的5或6即翻回一把位的5或6演奏,在這種情況下可用食指外側第二關節稍下部位朝上按弦,即得此音。這種按弦方法在快速旋律演奏中更是得心應手、方便順溜,而運用高低音互翻及食指二關節部位按弦可謂是京劇月琴傳統演奏中的一大特點。
月琴弦短、弦粗、張力大,發音要求是清澈寬亮、剛勁飽滿,要使月琴能發揮最佳演奏效果,左手按弦、右手撥弦是最關鍵的演奏技能。按弦是左手最根本的基本功,與演奏音質的好壞關系甚密。嚴格的按音要做到抬指迅速、落指果斷,如果抬指高度不夠,落指的沖力得不到發揮,按弦不實,過高的抬指,則會使落指的過程變大,從而影響到演奏速度。
按弦的正確位置應在緊挨品的上方,離品距離遠了,弦就不易按實。手指按在品頂部就起到止音作用,以及影響弦的振動。
月琴右手執撥彈弦要有一定的力度基本功。手腕小臂的接合運用,彈片入弦深度的把握,力度的控制和各種不同變化,以及在方法、動作、感覺上,都必須有機地聯系起來,同時通過左右手的緊密配合,才能獲得良好的演奏效果。
四、三弦
三弦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彈撥樂器之一,早在隋唐時期即有三弦之名。隨著歌舞音樂、戲曲音樂、說唱音樂及三弦獨立演奏方面的不斷發展,三弦在形式、彈奏技巧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和進步。根據小三弦的琴型,先后還創制出大三弦和中三弦,這三種不同型制的三弦在各音樂領域中被廣泛運用。
三弦音響別致,風格獨特,音域可達至三個多八度,高音部嘹亮銳利,中音部堅實飽滿,低音部深厚低沉。由于它的指板較長又無品位,彈奏時吟、揉、滑、帶盡可發揮,尤其在應用滑揉的特長上去表現一些較有風味的特殊效果時,更顯異彩。
演奏三弦時,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彈奏(戴指甲或撥片彈奏),左手技巧有揉、吟、滑、帶、泛音等,右手技巧有彈、挑、滾、輪、掃、摭分等。
三弦的使用范圍、演奏性能十分廣泛。在獨奏方面得到充分的發揮和施展,如三弦獨奏的《大浪淘沙》《霸王卸甲》《打虎上山》等,能充分展現出它的獨特魅力。在樂隊的合奏、伴奏與交響樂隊中,都較理想地起到點綴和豐富樂曲色彩的作用。另外,在說唱音樂中,三弦一直是主要的伴奏樂器京劇打擊樂器四大件,甚至在陜北說書、蘇州評彈等說唱音樂的表演中,伴奏樂器往往只有三弦一件。在戲曲音樂中,三弦一直是戲曲伴奏的主要樂器,如京劇、越劇、昆曲等,特別是在京劇的傳統伴奏中,三弦是“三大件”之一。
京劇音樂中多采用小三弦,在有些文戲唱腔或流派唱段的需要中,有時也采用中三弦或大三弦。京劇音樂中最多的用調是E調,同時一臺劇目中還能出現其他多種調門,根據京劇音樂中用調的特殊性,三弦的定弦及按弦指序也發生了變化和轉換。
京劇音樂中三弦有多種定弦方法:一種定弦是隨京胡、月琴的空弦音同度定弦,即定為E調的3 6 3(#G、#c、#g),按弦指序同京胡月琴指法相近,演奏時一般不換把位,高低音互翻。特點是能充分發揮空弦音的作用,演奏順便,音響共鳴效果很好,另外,設計空弦音高時要優先考慮一場劇目中的最多用調,并以最多用調為中心來進行設計。
另種定弦為E調的5 1 4(B e a),演奏時食指按二把位的1音,即在一弦中有1 2 3音,二弦中有5 6 7音,三弦中有2 3 4音符,因此在同一把位中可演奏京劇唱腔所需要的音符。演奏中若遇有升、降調門或轉調,同樣可按此指法演奏,它特點是輕松平滑、演奏自如,不僅克服了原來三弦彈奏快速樂曲不方便的缺陷,使左手的指法技巧得到了提高,還能避免因轉調而導致的擰軸調弦。
五、阮
阮是我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京劇打擊樂器四大件,其制作水平和演奏在唐代已發展到了一個較高的階段。阮的聲音悶厚圓潤、音色獨特、演奏技巧豐富多彩,既是民族樂隊中合奏、伴奏的重要彈撥樂器,又是有著獨特音色的獨奏樂器。右手使用撥片彈奏,以尼龍材質三角形的撥片為好,演奏指法有彈、挑、滾、掃、拂等,左手指法有揉、滑、打、帶、泛音等。
中阮和大阮屬于京劇表演中的常用樂器,前者屬中音樂器,后者屬低音樂器,與四大件組合效果甚好。二十四品、十二平均律的阮,既能完整地演奏旋律譜京劇打擊樂器四大件,又能支持旋律重音,擴充了京劇樂隊的中音和低音聲部。
中阮固定音高定弦多見定為G D g d(C調5 2 5 2,E調b3 b7 b3 b7,大阮定為D A d a,固定音高定弦適用C調、D調、G調、F調等)。但京劇音樂中的常用調是E調或bE調,因而空弦音難以發揮,阮的四根弦的共振不好,與其他樂器的共鳴也不好,再加上按弦指法不順暢,從而增加了演奏難度。掌握阮的音高設計,選擇固定音高定弦及變換指法轉調,是阮在京劇音樂演奏技法中的重要組成部份。
根據京劇音樂中的用調特殊性,阮的定弦也可靈活變換,將空弦音名改變,充分發揮開放音的功能,增加共鳴,理順按住弦指法。例如新編歷史京劇《北風緊》中E調唱腔居多,兼有G調、D調、B調等調門,中阮可以將空弦音定成E B E B(E調的1 5 1 5);大阮可以將空弦音定成B #F b #f(E調的5 2 5 2);G調中阮空弦音6 3 6 3,大阮空弦音3 7 3 7, D調中阮2 6 2 6,大阮6 3 6 3,B調中阮4 1 4 1,大阮1 5 1 5。這種定弦法比阮的固定音高定弦低一度半,弦的張力和發音仍處在最佳狀態,各種調門的空弦音屬唱腔常用音,和四大件配合默契,指法方便順暢,長于演奏。演出中如出現轉調時,可不必臨時調弦,只需使用變換指法轉調。
中阮可以完整地彈奏旋律譜,而大阮在伴奏中刪減一些音符是必要的,保留旋律中的骨干音,掌握低音運用方法,在大齊奏的伴奏中將和弦、分解和弦等配器技法和阮演奏技巧融入唱腔伴奏之中,使伴奏效果更加豐富多彩。因而阮演奏者掌握一些和聲、配器方面的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六、琵琶
琵琶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彈撥樂器之一,它由六個相、二十五品共同構成音域寬廣的十二平均律,優質琵琶具有這樣的音質特點:穿透力強,高音區透亮明朗,中音區圓潤柔和,低音區深沉醇厚。
琵琶主要有30多種演奏指法與技巧,其獨特豐富的表現力早已盛名于世,在琵琶武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狼牙山五壯士》的演奏中,展現出兩軍對陣、戰鼓雷鳴、殺聲震天的激烈戰斗情景。在琵琶文曲《夕陽簫鼓》中,奏出了簫鼓聲聲、水波蕩漾、江上歸舟的優美景色。現代琵琶曲《彝族舞曲》《草原小姐妹》等在琵琶樂曲的創作與演奏藝術方面,開創了新篇章,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琵琶除了獨奏之外,還在器樂合奏、說唱音樂及戲曲音樂中被廣泛運用。京劇音樂中由于琵琶的加入,樂隊的音域或幅度得以擴充,音樂表現力也提升不少。在京劇大型管弦樂隊中,琵琶有專門的配器聲部,各種用途和演奏技法得到充分發揮,演奏和弦(和聲)是琵琶在京劇音樂中的一大特點。琵琶采用國際標準音高固定定弦,此種定弦法同樣適用于京劇音樂中的各種用調,A調、B調、E調等調門都能演奏出三和弦及其轉位和弦。這些和弦的合理運用,在樂曲中起到鏗鏘有力、頓挫起伏、熱烈奔放與活潑跳動的不同效果。
為達到良好的和弦效果,首先左、右手的聯合動作必須協調配合。左手按弦應做到抬指迅速,落指果斷,變指靈活、按音準確,并熟識各種調式中的把位和音位,掌握各種和弦演奏的規律性。而右手彈弦應做到剛性飽滿、發音均勻,做到有分寸地控制和運用各種不同的力度變化,用以滿足樂曲的不同需要。彈和弦不同于琵琶中的掃弦,演奏和弦中有弱力度、中力度、強力度之分,這些力度各有不同的音樂效果,而且對音質效果更有要求,力求剛中有柔、亮中有厚,剛、柔、亮、厚四者兼顧,根據樂曲的需要能有所變化,有所側重。我們必須通過多變的音色,寬廣的音域,豐富的演奏技法,利用琵琶固有的性能特點,使琵琶在京劇音樂中充分發揮其良好的音樂效果。
琵琶在京劇音樂中還經常承擔獨奏和彈撥樂中的主奏任務。右手通過彈、挑、輪、掃等指法的發揮,左手通過吟、揉、推、拉等技巧的發揮和配合,以及通過這些指法既和諧又富于對比的錯縱交相運用,使琵琶的演奏豐富多彩、變化無窮。
七、與時俱進
社會在進步,藝術也在不斷地發展。弘揚民族文化、振興京劇藝術的同時,京劇音樂也應該在繼承優秀傳統音樂的基礎上,不斷借鑒和嘗試新的藝術手法,吸取新時代的藝術養份,全面提升演奏水平,與時俱進。
(作者單位:福建京劇院)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